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

序言

千禧年左右,興起了製作阿嬤口述歷史的念頭。我的阿嬤吳淑美出生在日本時代,當過日本時代的老師,後來嫁給台南仕紳王開運之次子王崧嶽,隨即前往中國,在南京、上海等地住了七年,直到戰後坐末班開往台灣的船回來。回台不久後,經歷了二二八事件,之後北上台北,掌管王家大家庭生活運作,看盡政商名流往來出入。阿嬤不凡的生命遭遇,跨越了地域的變遷與多重身分的認同衝擊,本身就是特殊的故事題材;而她橫跨的時代經歷,也是台灣歷史發展上無法被遺忘的一段縮影。
這本紀錄阿嬤人生精華片段的口述歷史,終於暫告一段落。從開始非正式的交談、錄音、打逐字稿、多回合的校對、補充、修正資料、照片整理、構圖等,跨越了近八年的時間。負責執行的我們幾個孫子輩,拿著錄了十六個小時的錄音帶,一字一句的轉錄,久遠的年代,許多人名、地名、歷史事件,希望能盡量考究;同時,也希望能真實呈現阿嬤台語以及日文的口語運用。而為了便於閱讀,我們也盡量修飾文句,在掌握阿嬷原意精髓外,力求文字的平易通順。整個過程比我們想像的耗時許多,面對忙碌的工作、生活、與家庭子女的照顧,這個計畫的執行拖延很久。原本健談的阿嬤,幾年下來,在身體機能退化中,漸漸不愛說話。這本書,紀錄她對年輕時候的回憶,也盼望再次喚起她對生活的熱情!
這份稿子,我前前後後看了五六次,還不包括陪著阿嬤一起談天錄音以及逐字稿轉錄,每次聽,每次看,都有著不同的感觸!我喜歡阿嬤平鋪直述而充滿力道的開場白,像極了她緩緩訴說爾後堅強剛毅的一生。年少的她懂事體貼又有正義感,小小年紀就論理清楚而能不卑不亢的捍衛台灣人的價值尊嚴;在重男輕女的時代中,她有無法深造的委屈,也汲取教訓,不分男女公平的栽培她的孩子。嫁為人婦的她,必須忍受遠離家鄉至親的寂寞,丈夫不同的生活態度與方式,磨練她越發堅毅、寬容的性格。寬厚能幹的她,成為大家庭生活掌管的中樞,而思考獨立行事嚴謹的風格,則教養孩子免於受上流社交惡習的影響。中年的她,面對兒女問題、丈夫事業危機,是家人跌倒再爬起的最大支柱。
在堅強的背後,阿嬤是個相當柔軟而充滿愛心的人:回憶往事,她充滿跟她相互扶持患難與共朋友們的感激之情;即使她的丈夫做了許多不負責任的事,她在秉持自己生活態度與原則下,仍盡力幫忙先生重新站起;孩子生病時的殷切呵護,母愛與責任使她從不輕言放棄!很難想像,一個二十幾歲的少婦就可以如此坦然面對她生活的逆境,在一個戰亂的時代裏,看遍詭譎多變的世事,仍能豁達的朝自己的路邁進。阿嬤描述的故事精采豐富,但所散發的生命內涵更令人動容。她的智慧、自信與毅力,庇蔭了我們得以面對困境的勇氣,也刻畫著我們剛強的性格。
執行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計畫,我要感謝跟我一起努力的表兄妹們:惠芹是使初稿得以成形的最大功臣,她讓我見識到耐心細心負責的執行能力;嘉惠的插圖與嘉仁協助的照片掃描,是這本書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展現了才華洋溢的藝術設計與對家庭不變的承諾。這過程中,也感謝育仁協助部分的錄音,媽媽、阿姨、舅舅與舅媽們不厭其煩地協助校對、指正。有了家族成員的支持,這本書才有可能付梓。
而我本人是這個計畫的最大受益者,能有機會陪伴阿嬤聽她講古,承歡膝下,跨越隔代間的溝通,我感到相當幸運與幸福。在整理文字稿過程中,陸陸續續在不同地方聽到先人們善行在社會中的發酵:如阿嬤爸爸(吳應清阿祖)所創的集義會社,一位研究生死學的朋友分享這組織在台南的貢獻與發展;王開運阿祖為運送海南島台灣兵回台的奔波努力,也有許多老一輩人提起感念;而阿祖在日本時代所主編的三六九小報,原來是紀錄常民文化的本土重要史料……凡此種種,沒有執行這樣的計畫,我無法深入的認識先人們所持的價值與風骨,也無法深刻體會上一輩對這塊土地濃郁的情感與付出的努力。更重要的,我能從一個不平凡的女性觀點出發,得知主流歷史敘述中缺乏的血肉與視野,看到她如何詮釋當代的社會生活,以及了解女性在時代變遷中如何自處。
阿嬤故事中或許有一些對阿公少年荒誕行為不滿的回憶 (如果換作我受到阿嬤那樣的對待,大概抱怨好幾輩子也不為過,阿嬤算是相當有修養保留的),怕是家人所擔心的「破壞阿公形象」。但我從過程中看到的,是阿嬤對阿公深沉的懷念,因為阿嬤的回憶,使阿公更活生生的烙印在我們的心中。他是一個浪漫不羈、心地善良的人,跟阿嬤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生命態度與行事邏輯,讓老婆吃足苦頭,對朋友卻永遠真誠大方。印象中的阿公仁慈可親,生命中天真感性的一面從未改變。他們的結合,成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課題!
最後,就請大家細細品味跨越時代的美世紀,我們的阿嬤開講囉……


杜文苓---二零零九年正月於美國聖地牙哥

沒有留言: